程文高:邮坛一侠客

发表时间:2007/12/28 00:00:00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赖景耀  浏览次数:107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程文高:邮坛一侠客
    网络集邮研究会、《博客论邮》的掌门人程文高,今年66岁,集邮已整整五十年,走过了一条孜孜追求的坎坷道路。
    程文高从小喜欢体育,1957年,当他收集《第一届工人运动会》一套5枚邮票时,感受到了集邮的魅力和乐趣。以后他从收集信销票开始,逐渐收集齐了J、T票,老纪、特票。程文高集邮很认真,总是要弄清每一枚邮票的背景和图案知识,还特别重视集邮书刊的收集。他搞技术工作,出差机会比较多,每当外出办完公事后,必去两个地方:集邮门市部和新华书店。一路上买的书太多,他只好将书寄回家,还附带得到了许多高面值的信销票。2001年他与前妻协议离婚,一不要积蓄,二不要房子,只要了他的邮票和十几箱集邮书刊。
    1988年,程文高借出差机会拜访了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张包老教导他说:“集邮要研究、要组集。”这使他对集邮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程文高先后制作出《体育》、《科学发明》等邮集,并在基层展示。正当程文高踌躇满志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袭击了他:十几册邮票和邮集被窃贼洗劫一空。在空军英雄高翔等挚友、邮友的开导下,差一点被摧垮的程文高又重新振奋起来。邮品失窃后,对于一个工薪族,重新投资购票、组集是很难做到的,所幸他追求集邮之心未泯,于是选择了写集邮文章、走集邮研究之路。从1990年12月开始,程文高在中外几十家集邮报刊上发表邮文数百篇。其中《开放经营、繁荣邮市》被评为1992年全国邮电记协企业报新闻评论一等奖。他的《让集邮者尝到网络的好处》,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论说集邮,爱到广泛关注。
    1994年程文高自筹资金,开始了他以宣传集邮文化为宗旨的“集邮万里行”壮举。他只身一个走遍了十余个省市,每到一处均与当地邮人探讨集邮文化,被当时邮界誉为“邮侠”。行程中,程文高生出一个想法:搞一次集邮文章展览来宣传集邮文化。由于邮展规则规定集邮文献展品必须是出版的书、报、刊,而文章贴片不能参展,因此,办这个展览的难度可想而知。在甘肃省封片戳研究会和西北师大基础集邮学教研室的支持下,1994年12月他在兰州成功举办了“1994兰州·全国首届集邮文章展览”,并担任了这次展览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之后,他又与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文展”。
    办完首届“文展”,程文高继续探索新的宣传集邮文化的方式方法。1995年,在企业家田世平的资助下,他来到江西永修县组建起全国性的民间邮会“当代集邮研讨会”,出版会刊《当代集邮》。研究会云集了众多集邮名家,会刊出刊19期,刊发了不少有份量的研究论文。在永修县办会、办刊时,资助方出任会长、总编,程文高担任秘书长、主编,没有一个帮助的编辑人员。由于他一人自带生活费来到异地,资助方多次提出按标准发给他工资600元,程文高均不同意,他只要了每月275元的编辑费。他认为,办邮会、出邮刊是在尽一个集邮者的义务,永修县已给他提供了奉献的舞台,已经知足。
    1997年,资助方出现困难,无力出刊,在新合作者的邀请下,程文高1998年来到广州。在出刊4期后,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又终止。在广州,程文高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刊号,困难重重。他不愿离开广州,想编完这一年的最后两期,给《当代集邮》画一个完整的句号。在杨浩、陈伟崧等人的帮助下,他租到了邮箱,落实了刊号,并应聘在一个公司打工,生活有了着落。1999年初,程文高向公司告假两月,放弃了收入,集中精力编刊,终于编印出特大休刊号,保持了1998年《当代集邮》的完整性。
    《当代集邮》的休刊,对程文高打击很大。一段时间中,他似乎在邮坛上消失。这期间,他在广州、深圳打工谋生,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狠抓自身综合素质,还交费上老年大学学习电脑。2004年,程文高复出,多个集邮报刊上出现了他的文章,不少地方邮事活动中出现了他的身影,网络上出现了他的博客,一个全新的程文高又活跃在中国邮坛上。
    2006年11月,他发起建立网络集邮研究会,这一新思路得到了郭润康、王新中、刘玉平、邵林、郑启五等集邮名家的支持。在筹备、运作过程中,他拿出私人积蓄资助网络会和会刊。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会员已遍布全国各地,《博客论邮》按期发行。

现在,网络集邮研究会会长程文高,还在为网络集邮研究会的发展而思索着、工作着……

    (原载2007年12月28日《中国集邮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