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大奖鼓励民藏信息交流互通
信息交流是民间收藏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收藏协会、收藏者自办的内部交流资料,对沟通信息、促进交流、传承文化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40大奖鼓励民藏信息交流互通
有谁知道第一份在民间收藏活动内部交流的资料(以下简称“民间藏刊”)源起何时,是何人所办?但是,10月23日开幕的一个特别的展览首次把全国各地区、各门类的民间“藏报”“藏刊”汇聚在一起,这就是“全国民间藏报藏刊交流展”。之后连续3天,来自北京、天津、上侮、辽宁、河北、山西、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的收藏协会负责人、“藏报”“藏刊”的创办者和收藏爱好者们坐在一起热烈地研讨,认真地评比,为全国收藏活动勾勒出一幅更加广阔的前景。
让知识与市场大融会
吃惊,是许多参观者游览展览大厅后的第一感觉——民间藏刊称得上蔚为大观。其实,展览共展出民间藏刊490余种,而此次活动的主办者——《收藏拍卖导报》及中国收藏杂志社近3年收集的民间藏刊共有1000多种,专门寄送参与此次展评的民间藏刊又有200余种,可以说,经过认真遴选,展出的展品只占可展民间藏刊的三分之一。
专程赴京参加此次活动的广东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看到只有两张名片大小的《名片报》颇为惊奇:“还有这么小的报!两个小小的版面上竟然能有四张新闻图片。你看这头版,出了头条新闻以外还有一则小言论,还有一则通栏广告。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到底是收藏家手笔。”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毕继茂在展览还没正式开幕时就迫不及待地参观了一遍,展览开幕后又看了一遍,同样是吃惊不小:“有些山西的民间藏刊我都没见过,回去一定要好好关注一下。”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副会长马振予作为集报界的权威高度评价此次展览。河北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吴磐军在展厅中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他对记者说:“你看,这份资料的名字真有意思,叫《旧得发紫》,还用彩色纸印刷,完全跟得上正规媒体的潮流。”
感动,是许多民间藏刊创办者的由衷感受。辽宁省锦州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刘满说:“这些民间藏刊有的是收藏协会用有限的经费一点点抠出来办的,大多数是收藏者个人为了和藏友交流省吃俭用自办的。但是想不到,这些不是很成型的交流资料,竟然被《收藏拍卖导报》、《中国收藏》杂志这样的国家级刊物一点一点地收藏起来,分类、整理、公开展出,这对我们民间收藏爱好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通过这次活动,通过与藏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河南藏友刘彦卿知道自己创办的《粮票藏刊》得以展出并得到许多参观者的好评后也十分感动。尽管因为各种原因《粮票藏刊》已停办多时。他对记者说:“我当初寄给你们的资料竟然能在今天公开展出,实在出乎意料。只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我一定再办起来,不辜负藏友和编辑部的期望。”湖北荆楚邮学会会长郭迅认为,能把这些质朴甚至简陋的民间藏刊汇集起来,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展出、研讨和评比活动,充分体现了对普通民间收藏者的关心和爱护,这和《收藏拍卖导报》、《中国收藏》杂志一贯贴近收藏者,时时为收藏者着想的办刊作风密切相关。
民间藏刊对推动民间收藏发展功不可没,这应该是收藏界的共识。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在回顾自己的办刊经历时都是感慨万千。湖南省收藏家协会连坏画专业委员会主任肖中仁在创办《潇湘连坛报》时,靠的是几个连友凑的1000多块钱。3年多的时间,《潇湘连坛报》能成为一份在全国连坏画收藏界颇具影响的内部交流“藏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类似的办刊经历,许多人都遇到过,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民间藏刊旺盛的生命力。
民间藏刊的组稿过程往往就是促进民间收藏深人发展的过程,江苏南京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安对此深有体会。这个协会办了一份《瓷粹》,针对一些藏友只重收藏,不爱动笔的现象,编辑们就反复宣传研究藏品的重要性。江苏镇江市藏友江平勤奋好学,藏品也不少,但写作水平不高,于是编辑们就对他重点培养。他的来稿是手写的,编辑们就帮他修改后打印出来,还向他详细讲解为什么要这样改。后来又鼓励他配置了电脑,用电脑写作,通过互联网和他交流。前不久他撰写的一篇关于绞胎瓷的文章,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赢得了专家的赞赏。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徽章专业委员会的《徽章研究》在创办初期,为了保证稿件质量,委员会提出该会每位理事每月必须写一篇研究理论文章,同时也号召全体会员积极投槁,很快使藏刊的稿源得到了保证,也使这份《徽章研究》赢得了许多藏友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民间藏刊刊登稿件是不支付稿酬的,但是,许多优秀藏刊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不仅稿源丰富,而且不乏大作者投稿。例如在《荆楚邮林》的作者队伍中,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就有十多位,堪称高手如云。在《广东收藏家》、《瓷粹》上面,时常会看到一些文博专家的专稿。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办刊者的满腔热情为自己的刊物,同时也为民间收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彭援军为民间藏刊总结了几大作用。首先,许多优秀藏刊已成为本地区、本门类收藏活动的“向导”。大多数民间藏刊贴近收藏实际,对民间收藏的指导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不少民间藏刊已成为初涉收藏者的领路人。另外,大量民间藏刊已成为藏品交易的“大超市”,能让许多收藏者寻宝淘金。再有,高质量的民间藏刊已成为正式收藏报刊的重要补充,对普及收藏知识、宣传民间收藏起到重要作用。
此次民间藏刊的评选工作专门邀请了首都新闻界一批专业人士当评委。在认真看过所有展品之后,首都青年记者协会副主席、地图收藏家杨浪感触颇深。他认为,民间收藏深不可测,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民间收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收藏者之所以会自觉自愿、不辞辛劳地连缀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体会到了藏品研究的乐趣,而这些研究成果又通过形形色色的民间藏刊传播开来,不仅对民间收藏意义重大,对文化的传承也十分重要。《中国集邮报》主编蔡旸曾对集邮类的民间藏刊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综观各行各业,只有民间收藏界能有如此众多的内部交流的信息资料,这是因为收藏者最需要相互间的交流,而这正式相互交流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可以说,交流的过程就是收藏的过程。与一些正式出版物相比,民间藏刊更加无拘无束,因此更显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致。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石肖岩也以“文革”报收藏者和此次活动评委的身份出席了研讨。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民间收藏品在很多时候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甚至可以更正一些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说,民间收藏对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起着重要意义。他同时认为,民间藏刊是连接收藏者之间、收藏者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一个收藏者、一份民间藏刊往往可以带动一个群体,既可以帮助青年人进入收藏领域,又可以帮助许多收藏者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谈到此次展览时,他认为,民间藏刊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反映出民间收藏的勃勃生机。
此次活动的评选过程使不少评委感到为难——要想从琳琅满目的近500种民间藏刊中评选出40个奖项,实在有许多难以割舍。一般意义上,省级收藏协会主办的“藏刊”影响力较大,质量也相对较高。而大量市级收藏组织“藏刊”也是五彩斑斓。同时,许多单一类别的藏刊则显示极高的专业水准,以集报为例,同样是文摘类藏刊,就有《集报文选》、《集报文摘》两种比肩而立,还有专门研究报头的《报头报》,带有收藏工具性质的《报目》等等,这样的刊物往往会直接推动这一门类的收藏活动发展。而不少藏友自办的藏刊则洋溢着特殊的民藏温馨,从名称上就能感受到。像《长乐集藏》、《收藏品乐》、《金兰斋友讯》等等。从形式上看,许多藏刊的编排都颇具专业水准,另外,除了异形报、彩色报以外,甚至还有正反刊、联体报等等。经过评委们的反复论证,多方了解,10名优秀奖、20名贡献奖和10名特色奖终于脱颖而出。
共同推动民藏发展
如果说各地收藏协会、收藏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展览受到欢迎的程度以及研讨的热烈场面已经出乎主办者预料的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有参会人员一开始就强烈要求把更多的民间藏刊以适当的形式团结起来,把这一活动坚持下去。
荆楚邮学会会长郭迅是参加此次活动最年长的代表,从活动的预备会开始,他就率先倡导团结更多的收藏协会以及藏刊藏友,共同推进民间藏刊的进步,活动第一天的内容是参观展览以及北京的民办博物馆。活动结束后,不少与会成员都感到有些疲劳。然而当天晚上,大家却在驻地热烈讨论着把这一活动持续下去的原则、方式。次日晚上10点,郭迅、刘满和彭援军三位协会负责人又连夜起草倡议书,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他们在倡议书中写道:
金秋10月,我们非常高兴地参加了中国收藏杂志社、收藏拍卖导报编辑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藏报”“藏刊”交流展评活动,与会代表经过认真深入地研讨交流,一致认为:民间收藏是我国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民间经济和文化活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将会更加繁荣,民主与法制建设将会更加完善,社会生活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作为各级民间收藏组织、收藏品市场和收藏爱好者个人创办的用于收藏活动中信息交流的资料性“藏报”、“藏刊”势必也会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举办“藏报”“藏刊”交流展评活动,既能及时有效地展示民间收藏最鲜活的信息,也可以如实反映广大收藏者最真切的心声,这的确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实践中央“三个代表”精神和用先进文化思想指导收藏活动的有益举措,值得坚持开展下去。
倡议书中建议中国收藏杂志社、收藏拍卖导报与各地收藏组织和收藏者密切合作,今后定期举办此类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和收藏组织的横向联系。
活动最后一天,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再三建议,民间藏刊交流及展评活动一定要每年举办一次。江苏南京火花协会会长夏志诚和南京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安表示,明年的活动地点就定在南京,南京的两家收藏协会携手,一定能把活动办好。见到南京协会如此积极,郭迅会长主动“让行”,他支持明年的活动在南京举办,但是后年一定要移师武汉。而事后得知情况的广东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则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这样的活动不能总在长江流域徘徊呀,后年还是先到珠江流域吧!”
这就是民间收藏家的热情,应当说,种种热情来源于魅力无限的民间收藏,也来源于五彩斑斓的民间藏刊。正如此次展览的前言所说,在这些民间藏刊当中,“既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无病呻吟,既没有官样文章,也没有鸿篇巨制,它们长寿者不过十几年,短寿者也许只出版了一期。与数不胜数的正式出版物相比,民间藏刊在形式上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它们承载着收藏者最真切的心声,记录着收藏界最鲜活的信息,从那些最简陋的印刷厂里传向全国。他们对民间收藏的发展功不可没。(原载2003年10月30日《收藏拍卖导报》头版和第四版)
上一篇:民间邮协给官方邮协做榜样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