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片上有大千

发表时间:2003/12/31 00:00:00  来源:《华夏邮林》2003年第11期  作者:王德安(江苏南京)  浏览次数:156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古瓷片上有大千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张浦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即师承已故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王志敏。王先生的尊翁及泰山均为古瓷收藏家,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张浦生将历史知识与考古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古陶瓷鉴定力法。在王志敏的基础上又多有发现、创新。
    中国是陶瓷古国,南京又是十代名都,张浦生发现金陵城里几乎到处都埋藏着古瓷片,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寥寥,他特别发现青花瓷是一块肥沃的而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二十多年寒来暑往,他悉心于青花瓷片的收集与研究,亲自采集的青花瓷标本数千件。不久前应上海美术出版社之约,择其精者汇编成集。以青花瓷片上的动物、植物、山水、人物等五个方面配文并图版集成《青花瓷画鉴赏》一书。这是张浦生二十多年心血汗水之结晶。
    张浦生收集古瓷片是出于教学需要,也出于个人爱好。他从1980年起担任了江西师大、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赴扬州、泰安等地陶瓷鉴定时,完整的文物不便携带,破碎的瓷片就成了让学生眼见手摸的感性教具。如张浦生举例官窑瓷与汝窑瓷的比较时,指出:汝窑瓷器的支钉为芝麻点,官窑则为圆点:汝窑之胎为香灰胎,官窑则为黑胎;在釉质上汝窑较薄,官窑则较厚。这两大窑器常因形相近似而不易分辨,只有通过瓷片才能让学生准确判断。张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之比较学,是古陶瓷鉴定工作的一大突破。
    在谈到青花瓷时,张浦生特别兴奋。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它色调明快、蓝白相映且书画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明末清初青花瓷画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窑厂画师多出自民间,它不受传统规范的束缚,或寓意花鸟,或泼墨山水,或吉祥动物,或嬉戏孩童均绘得精致、洒脱。时而寥寥数笔,自然逼真,时而着重勾勒,形神兼备。画面上还常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出现,如严子陵垂钓、张骞泛槎、东方朔献寿、昭君出塞、司马光破缸救友、孟宗哭竹出笋等等。这一些都为历史和科研提供了极好的印证。把古代的装饰纹样、绘画艺术和民间风俗介绍给现代,这是张先生编写《青花瓷画鉴赏》一书的初衷。
    人说张浦生有一对火眼金睛和一双“点金指”,只要一看瓷片,便能立刻说出成器年代、烧造窑址和背景。他在青花瓷研究上有三大成就:
    第一项,那还是在1964年的时候,在玉河机器厂附近(原明故宫御厨房),那里的河道正在疏浚,在翻起的泥土里他采集到数千枚瓷片。经研究鉴定,有一部分为明代洪武官窑的器皿。这一发现解决了一大历史问题。过去一直认为明代开国时,太祖忙于政务尚无力建造官窑烧造瓷器,史书上也无洪武官窑记载。这一发现是窑史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收获。
    第二项,是在1983年上半年,张浦生当时偶然路过位于马府街的太平公园。那几天太平公园正在挖地建池塘。他早已知道文史上记载马府街是三宝太监郑和的府第,但仅限传说并无实据。张浦生在淤泥堆上捡到了不少青花瓷片,有一片上画有“犀牛望月图”,有一片碗底上写着一个“马”字,还拾到一块火山爆发的凝聚物——黑曜石。经张浦生确认郑和俗姓马,黑曜石来自南洋爪哇多火山地区,这一系列历史的佐证,说明这里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府第。后来,当局根据他的发现,将原来拟在上海吴淞修建的郑和纪念馆改建在南京,并将太平公园改名为郑和公园。
    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则是在1993年下半年。张浦生带领培训学员在扬州文昌楼附近的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花瓷片。扬州是唐代繁华的商业区,出土的碗盘碎片具有唐代特有的玉璧底特征,青花瓷片的图案中又有波斯地毯的纹样,这与唐代的对外开放、政通人和有关。张浦生又进一步考证出唐青花瓷系在河南巩县烧制,青花所用钴料高铁低锰系从国外进口。
    张浦生广交瓷友,提携后进,每天几乎都把全部时间用于古陶瓷的收集、品鉴、教学、研究。他变废为宝,拾遗补缺,到了痴迷的境界。他的学生们都十分敬佩他的柔性和情操。他的一位朋友在给他的一篇骈文中写道:“君醉心古瓷片鉴赏,人弃如垃圾,我奉之若供璧,旷比渊明,痴如米癫,虽体弱而不顾,唯片瓷而折腰。有心广集可微中见大,小片之内气象万千。”

    (编者按:南京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瓷粹》主编王德安先生,系江苏著名诗人、作家)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