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饰文化漫谈

发表时间:2004/08/01 00:00:00  来源:华夏邮林2004年第8期  作者:肖人杰  浏览次数:15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鞋饰文化漫谈
    (一)鞋子的传说
    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他们能够站立起来,感到方便和舒适,但是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到双脚上,脚板感到非常沉重。而祖先的每天要做的最大事情便是“吃”。他们要到森林中采摘野果,要到深山打猎,要跑很远的路,漫山遍野到处是荆棘丛生、乱石密布,常常使双脚受到伤害,聪明的祖先为了适应生存,就想方设法用现成的东西来保护双脚。郭沫若先生在“简明中国古代史”一书中对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群生活就有这样的描述:“那时人们在获得猎物后,就带回自己的洞穴,食其肉,用其皮。”由此可见,祖先们不仅用兽皮御寒,也用兽皮裹足。其实,在当时还没有发明切割工具的情况下,先人们只能靠双手撕扯几块大小不等的兽皮裹在脚上,既是袜子又是鞋子,就像现在俗你的裹脚皮,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皮鞋”。 
    (二)三寸金莲
    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有关“三寸金莲”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考证,但史学界一般都公认“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时期(即公元937年-975年),传说南唐的一位皇帝叫李煜,特别喜欢音乐和美色,他别出心裁,令宫女用布缠足,使脚变成纤小又弯曲,既像一轮新月,又像一把弯刀,站在六尺多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那些宫女因缠足不便在台上碎步展姿和起舞,时而婷婷而立,时而飘然若仙,博得了李后主的欢心,从此便以小脚为“金莲”而得名,缠足一般为三寸左右,所从叫“三寸金莲”,而最小的也会到2寸4分,缠足从此便在宫内外传开。
    古代缠足极其残酷,一般女孩到五六岁便开始,家人用宽约两寸长约四五尺的白布将大脚趾以外的四个脚趾朝掌下缠紧,使其畸形地贴着脚底,限制发育,一直到十七、八岁才基本定型,这种野蛮的的封建习俗沿袭了一千多年,给旧社会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三)皮鞋的故事
    中国人穿“皮鞋”那是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古代人用兽皮裹脚,使脚既可保暖又不受伤害,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皮鞋”。
在新疆楼兰孔雀河出土的一具古尸里,人们发现这具古尸脚上穿着一双保存较为完好的中筒羊皮女靴,经测定它已经是4000年前的皮鞋,它是由靴统和靴底两件组成,比起裹脚皮,它己经向前迈了一大步,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皮鞋。
    真正的皮鞋,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旧中国的上海,洋人们在马路上踏着“得、得”的皮鞋招摇过市,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有一位聪明的修鞋匠叫沈炳根,技艺很冉,他在修理外国皮鞋时,细心的进行研究,自己动手设计、定模,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中国第一双真正的皮鞋。以后,他又筹集资金,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皮鞋作坊,然而真正大规模生产皮鞋是上海北京皮鞋厂,这是中国第一家皮鞋厂,开厂时间是一九一九年。
    (四)布鞋一“内联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服饰之中当然也包括鞋子,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布鞋的诞生缘于纺织的进步。然而做布鞋,却是套在古代中国妇女的枷锁,在旧中国,妇女劳作之余,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边谈家常,边“纳鞋底”。鞋底首先是拼废布、上浆糊、烤干、裁样,然后是千针万线,做鞋帮、滚边口、填衬布,最后才是整合,有的还在鞋面上绣花,十多道工序下来费工费时,但劳动妇女们却习以为常了。
    中国布鞋生产规模化的工厂最早要属北京大栅栏的“内联陞”。老北京人都知道一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帽),脚踩内联陞(鞋),身穿瑞蚨祥(丝绸)”。内联陛开办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老板叫赵廷,此人不仅手艺超群,且善于经营之道,一开张就瞄准了市场,他的鞋“只卖给座轿子的人,不卖给抬轿子的人”,就是说一般平民百姓是穿不起的,为了奉迎宫廷内的达官贵人,他的店名“内联陞”隐语为“内廷宫史连升三级”。随着时代的推移,“内联陞”逐渐扩大规模生产,广大民众都可以买到他们的布鞋了。
    “内联陞”历经百余年而不衰,是他们传统工艺“千层底”布蛙。它是用纯棉、天然麻,能工巧匠、手工制作,因此生产出来的布鞋具有透气、吸汗、舒适、养脚等作用,难怪历代帝王元首乃至外国朋友倍加青睐。特别指出的是“内联陞”老店换新颜,常年举办鞋文化展,弘扬我国鞋文化。稳居北京、面向全国、已向内地发展联锁经营100余家。
    (五)高跟鞋——婀娜多姿
    十七世纪的法国路易十四国王是一个好战的暴君。他率领法国军队与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入侵战争,可谓所向无敌,战绩累累。可他只有5英尺3英寸高,是一个天生的矮子,为了显示他高大的形象,他头戴一顶高耸的假发,足登一双高跟鞋,开创了国王穿高跟鞋的先河。
    中国的古代戏剧里上等人,如皇帝、大臣、文官、武将均着朝靴,靴筒一般为青黑色,也有用颜色区分等级的,靴底均为白色,靴前微翘、平下,两边和底部平实,像一口棺材似的,而靴底的厚度也在2-3寸之间,这无疑增加了上等人的高大威严的风度,因为高,所以走起路来较慢、四平八稳,人称八字步,戏称台步。
    高跟鞋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先由高底鞋转变而来是无疑的,一说是屠宰场遍地污浊,屠夫们怕弄脏了鞋子,不得不加高鞋的厚度;一说是女人们为了不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而穿超平高底鞋。在16世纪前期,一位意大利鞋子设计师想出一个奇妙的解决万法,鞋可以高起来,但却不超平、不笨拙,只是降低前脚底,使下边形成一个拱形,又称“桥鞋”,它一问世立刻受到女性的广泛欢迎,从此真正的高跟鞋便火爆起来,从欧洲传遍全世界。
    高跟鞋改变了女人的形象,不仅增加了女人的高度,而且在姿态上改变了背部曲线和仪态,使她们显得举止绰约、风情万种,走起路来款款细步,摇晃如柳,这些都使得女性能获得心理和情感的升华。而具意气风发、,心旌荡漾的无穷魁力。尽管穿着高跟鞋会带来许多不便和疼痛,但年青的女人们却“痛并快乐着”。
    近些年来,一些医学专家多次告诫女性们,过高过久的穿高跟鞋对身体是极其不利的,并且明确指出许多罪状及恶果,但同时医生们又教女性们一-些有益的对策,只要调理得当,那么亭亭玉立、莲步轻移的高跟鞋是会永远受到女性们的青睐的。
    (六)鞋子的权势
    鞋子是保护双脚的,它又不断的花样翻新,使其具有艺术性、装饰性,从而美化人们的服饰,而在很早以前国内外的统治者们把鞋子当成一种权势的象征。
    罗马帝国初期,皇帝穿着一双紫红色皮革凉鞋,脚背上绣着金色的雄鹰。法律规定:谁敢穿这种同样鞋子,谁就要被流放。
    在古希腊,鞋子象征着奴役和自由的区别,奴隶是下贱的,因此不能穿鞋,这是一种标志,以至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子上街,害怕被人当作奴隶。
    而英格兰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居然发布了关于鞋子的新条令:规定尖嘴鞋的长度,王子的鞋尖想多长就可以多长,贵族限制在24英寸,绅士20英寸,平民则是6英寸。
    商朝,贵族可以穿华丽的革履或绸鞋,而平民和奴隶则赤足,或穿麻皮粗毛布鞋、草鞋。
    南北朝时期,鞋子的颜色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士卒的鞋子颜色为青、绿、白;奴婢侍从为红、青,如果谁违反了就要问罪。
明代还规定:凡当差者不准穿靴子,只准穿单脸青布鞋,但也有例外,如果是雨雪天气,则可以穿靴,但只能穿油靴(防雨靴)。
    清代天聪六年(1632年)规定:文武百官及士大夫可以穿靴,而普通平民、仆人、戏子等均不准穿靴;而在鞋子颜色上规定:帝王的专用色为明黄,一般贵族为金黄色,平民可用杏黄色,而太监一律用青色。
    古代各国各朝代都有自己的鞋饰规定,可见鞋子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时代的步履永远向前,把一切权势的枷锁永远抛弃在后面,留下来的是后人对鞋饰文化现象的认识与研究。
    (七)鞋子的习俗
    古希腊人为了表示对所爱之人的忠诚和坚定,把她的名字刻在凉鞋的鞋底上,这样他们一起漫步,她的名字就印在尘土上,这让他所心爱的人激动不已,路人也会传来羡慕的眼光。
    古代中国穿鞋十分讲究,给儿童穿的一般以动物为饰,如猪头鞋、虎头鞋,老人做寿穿寿鞋,老人去世时子女要穿孝鞋,女子结婚就复杂些,上轿时穿黄道鞋,拜堂时穿踩堂鞋,进洞房上床穿睡鞋。
    人死后把鞋子烧掉,这在各朝也有习俗规定。乾隆皇帝死后,奠礼完毕就焚烧25双鞋子,而光绪皇帝死后,烧得最多共104双,具中鞋66双,尖靴38双。
    1291年汉堡法律规定结婚时新郎必须买一双新鞋子,在这双鞋穿破前不得殴打妻子。
在阿拉伯国家,一个男子若与他妻子离婚,只需将她的拖鞋放在屋外,宣布“我己将她抛弃”。
    (八)鞋饰文化纪录
    中国第一部研究鞋饰文化的著作者——“中国鞋文化史”,(1990)年,作者:骆祟骐
    中国第一份鞋文化报纸——“鞋文化研究”
    中国第一家古鞋博物馆——“安徽泗县古鞋博物”
    中国最大的鞋博物馆——“温州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收藏古代实物鞋及三寸金莲最多者——上海杨韶荣
    中国第一部鞋文化工具书——“中国鞋履文化辞典”,作者:叶大兵、钱金波
    介绍世界鞋文化的著作——“世界鞋史”,作者:劳丽·罗勒(美国)
    中国出土最早的鞋子——新疆楼兰一双羊皮女靴,距今约4000年
    外国最大的鞋博物馆——加拿大霸打鞋子博物馆,收藏9000余双
    个人穿鞋最多的人——菲律宾前总统夫人伊梅尔达拥有各式鞋子3000多双

    国内目前最贵的鞋为98万人民币,国外最贵的鞋为150万美元。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