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瓷器收藏中那些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的器形/名称

发表时间:2021/01/25 22:32:43  浏览次数:113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那些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的瓷器器形和名称

    中国古代瓷器的命名,一般来讲是按照这个规律:
    首先是器物的年代,由于明朝之前比大部分瓷器是没有年代款,所以明代之前的瓷器一般就称朝代名称即可,或者加一个朝代早中晚进行区分,例如:“北宋”、“南宋”、“元代早期”等等,而明朝开始,很多瓷器有了带年号底款,所以命名的时候,一般会加年号,比如:“明宣德”、“明成化”、“清康熙”等等”。当然明清瓷器有很多瓷器是没有年代款的,我们在命名的时候只能加个朝代的早中晚来进行区别;而有些瓷器的底款是堂号款,比如“慎德堂”、“古月轩”等等,则可以朝代加堂号来称呼。
    其次是器物的品种或窑口,比如:“青花”、“粉彩”、“五彩”、“珐琅彩”、“定窑”、“汝窑”、“钧窑”等等。
    第三就是器物的纹饰,比如:“缠枝花卉纹”、“鬼谷子下山图”、“云龙纹”、“影青釉”等等。
    最后就是器物的器型,比如:“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葫芦瓶”等等。
    下图我们将瓷器的命名拆分后,对于瓷器的命名是不是更加清晰:

清咸丰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对于刚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我们第一步就是先认识瓷器的器型,历朝历代瓷器的器型非常多,这个得要多看,尤其是到博物馆看,看书和看实物相结合,看多了自然就能记住了,如果您是资深藏友,可能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是瓷器的品种和断代,这个相对来说知识点就比较深奥了,除了看书、到博物馆看实物,还要去古玩店近距离看实物,听听行家或者有经验的从业者讲讲,有条件的尽可能上手一些标本器物,也可以参加当地文物部门举行的培训课程。其实收藏跟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讲究圈子,入对了圈子,你进步就快。收藏最忌讳的就是看了两本书,逛了几次博物馆就开始下手买买买,那样只有“吃药”、“打眼”、“被人捡漏”的份,浪费钱财,打击信心,多看少买!
    关于瓷器的器型,一般是以器物的口部、颈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的形状,以此来判断其烧造的年代和窑口。器形若按大类来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炉类、尊类、壶类、罐类、瓶类、杯类、碗类、盘类及其他。
    本篇来说一下瓷器的名称和器型比较容易混淆的有哪些?
    1.棒槌瓶和纸槌瓶
    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清康熙五彩人物纹棒槌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纸槌瓶亦称直颈瓶,因器形像纸槌而得名。纸槌瓶的用途,除了单纯的摆设外,应该是宋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的花瓶。只是对于宋人来说,这样一件器物在欣赏之余,或许还能寻求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这是专属于宋代的理性之美。是一种深受宋代统治者青睐的器物之一。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2.胆瓶和锥把瓶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清雍正霁红釉胆式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锥把瓶,清康熙朝始创,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晚期官窑内府款器专供皇帝赏玩,由皇帝亲自审定制作,锥把瓶,形若锥把的一种瓶式,造型为小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浅圈足。

清嘉庆红釉锥把瓶(民间收藏)

    3.观音尊/瓶和凤尾尊
   观音瓶是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一种瓶式,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是花觚的一个变种。凤尾尊的整体造型为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平底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康熙年间的凤尾尊,整体风格雍容华贵,娇艳富丽,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清康熙郎窑红釉凤尾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冬瓜瓶和灯笼瓶
    冬瓜瓶,传统瓷器花瓶器型,敞口短颈,瓶身圆润丰满,貌似冬瓜而得名。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景德镇烧制较多,起初为皇宫贵胄烧制。

清道光粉彩人物山水冬瓜瓶(民间收藏)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清乾隆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5.鹿头尊和琵琶尊
    鹿头尊,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又名"鹿头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清中期郎窑红釉鹿头尊(民间收藏)

    琵琶尊,尊式之一。又称“琵琶瓶”。流行于清代。属陈设品。洗口,束颈,圆腹,二层台式圈足。因其纵剖面似琵琶,故称。有的琵琶尊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清康熙郎窑红釉琵琶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军持和藏草瓶
    一般认为“军持”原是印度语“knudikā”的译音,也称“军持”、“君持”,意思是“瓶,水瓶也”,为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用以饮水或净手。文献记载军持的生产和使用最迟在晋代就已开始,考古发现证明,军持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元代以德化屈斗宫窑的青白釉军持最为有名,造型为喇叭口,折腹,器体较矮。明清时期,在肩腹之间安上一个丰肥的乳房状流,壶口和注口都加盖,便于保持卫生。壶的腹部和流的底部均圆广,而瓶口和注口都狭小,因而不易倾覆,便于携带。已发现的军持产地有唐代北方的白窑窑场、湖南长沙窑;宋元时期的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的磁灶窑和广东的西村窑;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等。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

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清乾隆矾红彩宝相花藏草瓶

    5.马蹄尊和太白尊
    马蹄尊最初是一种标准器形,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后来到了清代发展成为文玩,所以也叫太白尊。材质主要是瓷器和玻璃的。

清代白釉马蹄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 太白尊(19张) 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

清光绪白釉团螭纹太白尊

    6.苹果尊和石榴尊
    苹果尊清代康熙年间的典型器之一,是一种形如苹果的水盂,有缩颈和无颈 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 蓝釉为常见,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官窑器为多。

清康熙豇豆红苹果尊

    石榴尊是尊的一种式样。唇口外卷,短颈,圆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果,故名。景德清代雍正镇窑始烧,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属于观赏器。

清雍正窑变红釉石榴尊

    其实瓷器的器型对于喜欢收藏的人来说,是一个入门级的知识点,没什么难度,多看多说,记住不难,难的是我们要了解每种器型的起源,也就是某种器型是什么时候创烧的,后期有哪些变化、演变,同一器型在每个朝代会有它相应的特点,熟悉这些,有助于藏友通过器型进行初步的断代。

    收藏,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多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我们个人修养和气质都是很好的提升,在收藏的道路上,不能简单地唯利是图,通过各方面的学习积累,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一定会有好处的。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