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文物博物研究馆员吴兴平先生

发表时间:2017/11/01 00:00:00  作者:徐勇/文、陈军/图  浏览次数:314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品鉴艺术珍玩  收藏华夏瑰宝

访国家文物博物研究馆员吴兴平先生

    提起收藏,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太陌生。简而言之,收藏就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升值潜力和稀缺性的物品,如邮票、钱币、瓷杂、器皿、家具、名家字画等进行收购、储藏,静待升值的一种投资行为。

    中国的收藏历史源远流长,而民间收藏自魏晋以来,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形成了“藏宝于民”的优秀文化传统。
    笔者带着对收藏行业发展现状的关注与思考,慕名拜访了湖北收藏界的一位权威人物,他就是国家文物博物研究馆员、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资深收藏家与鉴赏家吴兴平先生。在访谈过程中,吴会长回顾了自己喜爱收藏、从事收藏和鉴定的独特人生经历,让人大长见识,深受启发……
    第一章
    追溯吴兴平先生的人生之路,平凡之中蕴含着精彩。他一生热爱收藏,投身收藏,成就于收藏,写下了一段佳话。
    吴兴平祖籍山东,1956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一个干部家庭里。自少年时代开始,灵山秀水的哺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吴兴平养成了诚实、善良、勤劳、孝顺、进取的优秀品质。
    1970年,14岁的吴兴平到宜昌参加工作。1990年,从宜昌调入湖北省财政厅工作。2002年1月,进入武昌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
    吴兴平1979年开始涉足收藏。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唯一的收藏形式便是集邮。
    早在学生时代,吴兴平就曾经收藏过小人书、烟盒烟标等,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热爱艺术、喜欢收藏的种子。工作期间,他利用开车到河南、安徽等地运输的机会,开始收集内容不同、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邮票。
    1990年调到武汉工作后,他结识了更多的艺术与收藏同好,视野与眼光更加开阔和明亮。而且,此时他已将集邮玩到了顶峰和极致——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所有市面上发行过的邮票都被他悉数收入囊中,分门别类,整齐完备,已经再没有什么可玩的了。
    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古钱币。与原先的集邮相比,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四千多年漫长历史的古代钱币,系统完整,门类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有着更加广阔的收藏、欣赏与把玩空间。
    几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以及收藏经验的不断丰富,吴兴平又将注意力从收藏古钱币转移到古玩杂件上来。与原来单一的古钱币相比,古玩杂件包含瓷器、玉器、书画、杂项等四大类,其收藏范围广、种类多、形制奇、工艺精,赏玩魅力无穷,增值潜力无限,充满趣味。对于吴兴平先生而言,从集邮到从收藏古钱币,再到收藏古玩杂件,内容更加宽泛,形式更加丰富,犹如从一条小河驶入一片大海……
    第二章
    为了做好古玩杂器收藏,他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门全面、系统、博大、深奥的学问,要想不犯错误,必须正确地认识所有的古玩杂器。
    不得不说,在收藏古玩杂器的过程中,吴兴平先生也曾经吃过亏,收到过一些赝品,但他明白这是必要的学费。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杂志,认真学习,勤奋思考,深入研究,日夜揣摩,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并经常到博物馆、艺术馆、古玩城等地方参观走访,理论知识加上亲身实践,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很快积淀了丰富的学识,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积累了丰富的古玩杂件鉴定经验。
搞收藏,不仅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更是一项辛苦的体力活。
     为了收藏古玩杂件,淘到称心如意的好宝贝,吴兴平辛勤的脚步踏遍了武汉以及周边的咸宁、孝感、黄石、鄂州等多个地市县。文物市场、建筑工地、古镇村头、村民家中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黝黑了他的皮肤,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皱纹,而他手里的“宝贝”,也渐渐地多了,丰富了……
如今,在他的家中,柜台里,书桌上,床底下,窗台边,处处都摆放着他收藏的玉器、瓷器以及古玩杂项等各类藏品,品类繁多,数不胜数,用吴兴平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睡在古董上面”,那种感觉真叫一个字——爽!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从收藏界的学生,到文玩杂件鉴定领域的老师、专家,吴兴平先生在短短十数年间,以自己的勤奋、好学、毅力、聪慧和悟性,完成了这一人生角色的互换与转变。如今,他已成为湖北乃至全国闻名的古玩杂项鉴定专家,经常受邀参加相关的鉴宝活动。
    例如,先后在2012年3月和2013年3月,在长江商报、武汉收藏家协会主办,新世界·梦湖香郡协办的“楚藏天下”鉴宝活动中,吴兴平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杨静荣,央视《鉴宝》栏目玉器鉴定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玉器鉴定专家吴念亲,著名收藏家、北京辅仁美术研究会收藏品艺术研究室主任陈铜铭等鉴定大家一起同台驻场鉴定,与藏友互动,并举办讲座答疑解惑,受到了藏友们的热烈欢迎。
在鉴宝的过程中,吴兴平先生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慧眼,磨垢刮光,去伪存真,仔细甄别。无数价值连城的好宝贝在他的慧眼下被发现、被确认,让藏家惊喜、兴奋不已……
    2012年7月28日,在武汉昊博古玩城、《楚天金报》联合举办的鉴宝会上,一名前来鉴宝的女子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摆着“香蕉”“石榴”“芒果”“苹果”“白菜”等,旁边的人看到后都一愣,问她带些水果雕件来干啥?吴兴平主任上手后,用放大镜看了又看,又用手指沾了点水在“水果”上擦了又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清代象牙雕件,至少值500万元”。对此,他认为这些东西的硬度、重量等特征都对,应是象牙雕件。难得的是,其造型逼真、颜色搭配得当,应是晚清的宫廷用品。有资料记载,当时朝廷从非洲购进一批象牙,因非洲象牙材质较大,适合做各种雕件,颜色应为矿物料染色。他自己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拍卖会上看到相似物件的照片,这次见到实物,大开眼界!而当这名女子听专家说其价值不菲时,赶紧合上盖子,高兴地一溜烟地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在鉴宝活动的同时,吴兴平先生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鉴定技巧述诸于笔端,撰写并在《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新闻信息报》、《投资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集知识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如《捡漏不容易》、《收藏扳指正当时》、《识别牙器有四法》、《中国雕塑》、《雕工、宝气助辩古玉》等等。他还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以帮助藏友们提高辨别能力和收藏水平。
    此外,一些对收藏感兴趣的人,为了能够在“淘宝”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慕名拜他为师,吴兴平先生也乐意义务带徒。如今,他已经收了多名徒弟。每到周末,他都会和徒弟们到武汉市内的各个古玩、文物市场转悠,一边闲逛一边交流,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有时候,“徒弟”们或者其他藏家、朋友看上而拿不准的东西,都会请他前去掌眼、把关。
    吴兴平先生认为,到市场上“淘宝”的,很多都抱着“捡漏”的心态,但要想成功“捡漏”并不容易,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人的眼力。多年来,他有幸捡了几次“大漏”,一件是“象牙鸟笼金丝雀”;另一件是在武汉首届古玩斗宝大会上获奖的“犀牛角”,被央视鉴定专家所肯定。特别是那件精美的象牙鸟笼,被他奉为“镇宅之宝”,经常欣赏把玩,虽有人出高价也不肯出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凭借着在行业内的丰富经验、资深履历和良好名声,吴兴平先生先后担任荆楚邮协会副会长、武汉收藏家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近几年,他又参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培训,并于2013年12月取得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正教授级)资格。2016年6月,吴兴平先生又被联拍在线(湖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为“联拍在线”鉴定专家顾问。
    第三章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多年来在收藏与古玩杂项鉴定行业的磨练与浸润,使吴兴平先生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访谈过程中,当笔者与吴先生谈及究竟该如何鉴定藏品的真假时,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不吝赐教。
    对于古钱币的鉴定,吴兴平先生表示,“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为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要想正确的认识古钱币,一是看铜质,二是观锈色,三是看铸市铭文,四是听声音,五是闻气味,六是观版别。只有面面俱到,缺一不可,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对于玉器、瓷器、铜器、木器以及其它古玩杂项,也要如中医诊疗时的‘望、闻、问、切’一样,仔细甄别。买玉器,要看材质、颜色、水色、裂痕、雕工等;买瓷器,要看窑口、色彩、釉质、造型、工艺等。除了肉眼观察外,还要用放大镜看细节。看铜器,要用鼻子闻,一些造假的藏品,多用硫酸之类的化学剂浸泡过,会有刺鼻的味道;看木制品,闻一闻有助于辨别材料真伪。有些藏品还要用手摸,亲身感受它的纹饰、铭文、制作工艺与痕迹,等等。而且,每一种类的藏品,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有的藏品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沿袭和承传,躲过了水灾、火灾、兵灾以及朝代更迭、政治运动等,难免会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这也是进行辨别和鉴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更让人钦佩的是,吴兴平先生除了具有精湛而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才学,他更有一颗博爱、无私、高尚的心灵,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格情操。
    2016年8月,吴兴平从单位退休。今后,他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收藏与古玩杂项鉴定之中。
    对他而言,通过收藏既增长了知识,拓展了阅历,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还可以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友谊,共同弘扬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如此高雅的活动,甘之如饴,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总编)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