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那些年的夏天(上)

发表时间:2018/07/27 00:00:00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年天地  作者:李祖勋  浏览次数:91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武汉那些年的夏天(上)
    提起武汉的夏天,不管哪里来的人来武汉都说一个字,热!那些从非洲来的留学生,都会用纯正的武汉话说“你赫我呃,太热了,真受不了”,要回非洲去避暑。
    打从民国时期就有了“四大火炉”的说法,重庆,南昌,南京,再就是武汉。说来也奇怪,武汉人还特别钟情每年的夏天,还真是不怕热。“热”有热的讲究, “热”有热的名堂,武汉也有武汉的优势啊。
长江边玩水
    首先要说水吧!热天就离不开水,水在生活中第一重要,老天爷也晓得武汉的天气热,所以把世上最好的水都安排到武汉了。长江,汉水,东湖,沙湖,汤逊湖,等等,那些湖真是数不过来了,真是用不完啊!
    特别是水的质量好,武汉人身在其中真还不觉得,上海有水,过去我们总觉得有药味,北京的水洗了头发都是直的,水质太硬了,唯独武汉的水,它给武汉的夏天增加了乐趣。

    消暑之一的活动就是到长江边去玩水。说来也巧,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武汉人都会游泳,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游泳教练啊!不晓得是么样就无师自通了,开始是在江边玩,打鼓球,狗趴式,埋头蛙,自由,反正只要能泡在水里是开心!慢慢的游的有些经验了就搞一个汽车轮胎就开始到江当中玩,接下来就横渡长江了,那就是玩水的最高境界啦!从武昌大堤口下水劈波抢浪到终点滨江公园,到达目的地后忘记了疲劳,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武汉热吗?它好玩啊!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就喜欢武汉的夏天,除了喜欢武汉的美食是喜欢到长江游泳,他老人家多次在长江游泳,1966年7月16号毛主席就在长江畅游了一个多小时,此前还留下了不朽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应该是武汉人引以自豪的事情。

    过了几十年了,几乎到了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横渡长江的活动,这可以说是武汉人独创的活动,那场面是非常壮观的。由工农兵学商各行组成的方块队伍,各方队伍最前面由几十人托起的十来米长的立体架,上面是毛主席语录和一些标语口号,特别是解放军叔叔组成的方阵,最为壮观,他们一律是全副武装下水,边游还边喊着整齐的口号。据说很多战士原来都不会游泳,为了横渡长江,他们苦练游泳基本功,最后圆满完成任务。所以说,不会游泳不要紧,只要你到武汉来一个夏天,多泡几天长江水,你就会入乡随俗,就会成为“浪里白条”了!

    有个美丽的东湖

    武汉还真是个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啊!一条长江隔开了武昌和汉阳,一条汉水又隔开了汉阳和汉口,这种格局世上少有,老天爷给武汉最优厚的待遇就是水,从武昌下了长江大桥再往东走就是那烟波浩渺风平浪静的东湖了。


    一到夏天东湖岸边就热闹起来了,武汉人特别是周边院校的学生几乎天天都泡在了东湖这个天然游泳池里消暑解夏。东湖不像长江那样水流湍急,在湖中游个几十分钟不成问题。记得我们总是从靠近武汉大学的湖边游起,大约四十分钟游到湖心岛,休息一下就折返,在东湖游泳是不带轮胎的,不像在长江游泳要带轮胎。
    说起武汉,不得不谈到东湖,它也是越来越使武汉人引为骄傲的地方了。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那些赞美它的诗句且不说,单说近代我们开国元勋朱德委员长对东湖有这样的赞美诗句:“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更比西湖强”。老一辈的革命家都特别亲睐东湖。前不久我们的习总书记也曾经邀请印度的莫迪总理,登船畅游东湖,商讨国家大事,让世界人民都知晓湖北武汉有一个美丽的东湖。
    沙滩翻跟头

    那些年武汉的夏天,也是最好玩的季节,小伢们除了游泳,再就是在沙滩边翻跟头,为什么要夏天翻跟头呢?夏天方便些撒,一般都是光着上身,只穿一件短裤头,煞一双拖鞋,行动自由。

    不过江边沙滩都是被专业人士称之为野跟头,说是不规范,一般那里玩的都是胆子大的伢们,我们也只是打个“八叉”专业名字叫“虎跳”,就是侧身两手落地翻过去,有时候下个腰,背身头朝下再双手反落地,这个有点难度,会这个动作了就可以搭腰了,专业名字叫前桥,前桥就是双手落地双脚起个范翻过去,再双脚站起来。能够做这两个动作也算是可以在沙滩“混”了。最佩服还是那些翻空心跟头的人了,腱子小翻,前勃出场,在空中翻得转,那些翻空心跟头的伢们在那里是最闪最玩味的了。

    码头搬运工
    在江边要是玩累了,就坐下来看另一道风景,那就是停靠在江边的船舶。武汉历来就是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货物都要在这里转运,从岸边装运到船上那个时候是要靠人挑肩扛的,这里就少不了那些码头工人,也就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炎热的夏天,他们都是光着膀子裸露上身,满身健壮的肌肉,特别是胸前的“將台”就是胸肌饱满且油光瓦亮,条件好的人腰系一根宽皮腰带,腰带边还套一个小皮包,乍一看就像那个拳击手。

    停泊的货船一般离岸边还有一段距离,这就要在这之间搭一个通道,一般都叫“跳板”,这可不是游泳比赛的那个跳板啊!是一块宽五六十公分左右,长十来米厚厚的木板,搬运工就要人挑肩扛走上跳板把货物运到船上去。


    搬运工是很辛苦的,但他们也是蛮快乐的,怎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东西上了肩,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哼唱,特别是一些大件的货物,那就要搭建双跳板,两边站着对等数字的人,货物在中间,粗大的圆抬杠横在中间钓起货物,两边的人各肩挑圆杠,步调一致,唱起“嗨伙嗨伙”,特别是卸货的那一句最有味道:“哎呀嘛嚓滴喂活”,要连起来就是这样唱的:“嗨伙嗨伙,哎呀嘛嚓滴喂活”……听着那声音,看着那一排古铜色的体魄,身临其境,你不得不感叹:“劳动创造了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竹床阵

    武汉人的夏天,有别于世界的就是“乘凉”的方式。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多钟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往自家的墙壁上浇水,散发热气,降温,各自在自家的门口摆上“竹床”。所谓“竹床”,就是一般长1米8左右,宽七八十公分,两头都是一根圆竹筒弯成九十度做成四个角,当中床面用细竹条嵌在其中。


    一般新竹床都是青黄色,老竹床是暗红色通透明亮,这种竹床起码是熬了三个六月两个冬才有了这种品相,拿古玩界的术语,叫“包浆”好。据老人们说,睡这种竹床不伤人,究竟是不是这个理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单“竹床”来说,可能全世界仅武汉是最独特的了。一般“竹床”都是在湖北咸宁,通山那些出竹子的地方生产的,那时候大街小巷里都可以经常看到挑竹床叫卖的小贩:“竹床啊,竹床啊”。


    一般到了下午六点钟左右,家家户户把竹床都摆好了,整条巷里已经非常有条不紊的铺满停当,中间仅剩一个人走的缝隙。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左邻右舍为争那一点地盘而发生口角,邻里和睦,俨然是一家人,诺大一条巷子,看着那竹床阵是非常壮观啊!

    竹叶菜梗子泡饭

    前些年我们总是看到新闻报导,武汉的“百步亭”社区经常举办“百家宴”,所谓“百家宴”就是各家各户把自己家里的拿手好菜做出来,都放在外面的长桌子上,体现邻里团结的“共产主义”大家庭的生活。其实,武汉的那些年的夏天,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特别是那凭票购物的日子里,大家生活也差不多,所以,家家端出来的菜也就大同小异了。

    记得妈妈总是挎个篮子,到武汉肉联厂的销售点排队买那个筋头巴脑熬出来的油渣,那个油渣要用油胚烧,油胚就有点像现在的腊八豆,豆子很软,有很浓稠的水泡着,味道很鲜,一般的副食品商店都有卖的,但要数最好的就是位于黄陂街的“老锦春”酱园为最好。“老锦春”类似北京的“六必居”,专门卖酱菜之类的食品,可惜武汉现在没有了,在那物质匮乏的时代,特别是夏天是少不了酱菜的。


    天热,味口不好,汗流的多,所以就更要有盐份的食品了。夏天,武汉人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一道菜,那就是“竹叶菜梗子”,加辣椒和“疙瘩菜”一起炒。所谓的“疙瘩菜”也叫大头菜,和辣椒竹叶菜梗子一起炒色香味俱全,青幽了的梗子加上红通的辣椒丝和通透了的“疙瘩菜”丝,好吃,下饭,要是晚上克玩了水回来,肚子饿了,把开水泡一下剩饭,就那一盘竹叶菜梗子,加一坨玫瑰腐乳,那就叫一个香啊!舒服啊!
    现在的年轻人会问,怎么不吃肉呢?怎么不吃小龙虾呢?那个时候哪有呢?吃肉是要肉票的,一般的家里是舍不得吃了,肉票是要攒到的,攒到家里要有重要的活动和重要的客人来好去买排骨煨汤的。武汉人最看重的是煨汤!家里实在是太欠肉了,就克买半斤肥肉买两斤榨菜叶子烧一大钵子解解馋,不过那榨菜叶子烧肉味道真到现在都还在回味,好吃啊!还有那些喜欢喝酒的麻木,搞几根麻花加两个番茄打一碗汤,喝一瓶2两半的癟瓶“黄鹤楼”,也是酒足饭饱幸福极了。
    乘凉的回忆

    夏天的武汉,当家家户户把竹床安顿好了后,竹床的功能就是餐桌了,当家家户户先后把饭菜摆放停当后,就开始此起彼伏叫自己在附近玩的孩子们回来吃饭:“苕货啊快回来吃饭啊!”“毛弟啊个砍脑壳的跑到哪里克了啥?还不回来吃饭的?”有的向屋里的家人喊:“这热的天还闷到屋里做麽事啥,快出来吃饭”?

    巷子里在众多的叫喊声之中,要数我妈妈声音传的最远,音色最好听,就是隔一条街都听见。姑娘小时候就喜欢东跑跑西颠颠,只要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找不到人,妈妈就会在大门口竹床旁大声的叫唤“琼琼”(武汉话:群群啊!回来吃饭啊!)那个时候真是司空见惯了,要是现在这样在外面叫,肯定会当神经病了啊?

    夏天的晚上到了八点多钟以后,铺满竹床的巷子渐渐安静下来了,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日子里,躺在竹床上左邻右舍的姑娘婆婆们在家长里短的说着悄悄话,男人们都东南西北的谈论着国家大事,还有的男人都围在路灯下,上十个人眼睛朝下看着那两个人下象棋,一般都是裸露着上身,偶有穿背心、汗衫什么的,就特别显得不合群,反到显得不自在,因为大家都是“赤膊大仙”。


    家里有小朋友这个时候也乖了,白天玩了一天也累了,躺在竹床上望着天上月亮数星星,大人也给孩子边扇边摸着光溜的身子唱着也不知道是哪一辈传下来的武汉儿歌:“一摸光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克包茶叶,茶叶香韭叶香十个鸡蛋丢过江,江那边放大炮,江这边放小炮,姑娘姑娘你莫哭,还有三天到你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还有三天到你的庙,庙里一只和平鸽,一飞飞到杨家河,杨家河的人又多,吃我的饭砸我的锅,柺柺铁龙柺,铁铁包老爷,包包红大虎椒,红红赵子龙,罩罩罩花喵”,只要是这些巷子长大的伢们,都晓得这样唱,至于是什么意思,几十年了我也没有搞清楚,但是哄小朋友们睡觉还是蛮灵的。
    晚了,十一钟左右铺满了竹床的巷子就是苦了那些“三班倒”下中班的人,有些人要骑自行车回家,经过这个只能走一个人且弯弯曲曲的路,没办法只能把车子扛起来,还要瞻前顾后,不然不是前轮子擦到人的脚就是后轮子碰到别人的头。特别是有的人睡的正熟的时候,那个车轮子把别人的头挖了一下,那的确是叫人毛焦火辣的,有个别的人就会烦了出口气:“是麽样搞的呀?看到点啥,未必你眼睛瞎窟了,把我的瞌睡也搞醒了”,扛车的一句:“对不起你家”,大家都一拍两散,睡觉的继续睡,走路的继续赶路,早点回家洗澡吃碗竹叶菜梗子的泡饭。

    武汉的夏天晚上在外面睡觉就怕“走暴”。“走暴”是什么呢?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天上突然狂风大作,接连的大雨倾盆,当那些还没有睡着的人感到有雨滴下来,就会大声叫喊:“走暴了,下雨了啊”,这时候整条巷子里就躁动起来了,大惊小叫的,要不熟悉武汉的人这个时候一定是觉得地震了。其实,武汉人已经适应了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没有几分钟的时间,各家都把竹床收拾妥当,竖起来靠在自家的门口,回家再继续睡。


    “下河”的来了
    夏天在外面睡觉,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怎样,最迟到了早上六点钟都必须要起来,收拾竹床,要让一条路出来,因为“下河”的要来了。

    何为“下河”呢?就是“粪车”来了,“粪车”就是我们常见的板车上面有一个一米多长的椭圆大桶,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要方便排泄都是在家里的“围桶”里。“围桶”一般都是木制的,高不到四五十公分,直径也就三十多公分,上下两头细中间粗似橄榄,最上面有两个盖子,一个是像现在的坐便盖子,不过都是很圆的,最上面有一个小圆盖子,讲究的人家还有一个四方的大柜子,叫“金柜”,围桶就放在“金柜”里,一般都是放在家里旯旯旮旮里不显眼的地方。


    早上“下河”的来了就会上各个家里把满满的“围桶”里的东西倒在门口的大桶上,再用水清洗干净,还原到各家各户。这个是包月要收费的,很多舍不得花钱的就自己处理了。
    每天打从“下河”的来了后,巷子里就开始热闹了,那些卖早点的都是挎着篮子来的,各自吆喝着各自的产品,最有意思的是 “打锣卖糖,各卖一行”,互不干扰,此起披伏。
    当“下河”吆喝起“下河”时,卖发糕的就叫起了“洋糖发糕”,卖冰棒的也来凑热闹 “冰棒啊美的牌的冰棒”; “热油果,回火油果,醒笼包子热油果”,卖油条的,卖包子的,“下河啊,下河啊”都来了。吆喝的人习惯了,听的人也习惯了,人们都达到了一个共识,不管你是政府要员,达官贵人,还是小小老百姓,都离不开吃喝拉撒,缺一行都不行,巷子里只有他们来了就才是这一天的开始,天气虽然热,人们都还是过的生机勃勃的,该吃的就吃,该拉就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那个时候几十百把人也只有一个公共厕所,而且还是敞开蹲档的那种。大家都显得格外的客气热情,抽烟的见了面首先递烟,熟人见了面不管是蹬的还是拎裤子的,在厕所里见到了首先就会说 “您家吃了冒?”回答是:“有偏您家,才吃完”(武汉话就是对不起您家,我已经吃了,您家)。


    夏天早上的竹床又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书桌,孩子放暑假完成暑假作业就靠在这竹床上做了,这竹床上写写画画该出了多少国家的有用之才啊?这个谁也没有去统计,但就是这竹床伴随着一代代武汉人度过多少个炎热的夏天啊!

    (未完待续。原文有地道武汉话播讲,请点击微信公众号“老年天地


    李祖勋,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楚剧大师李雅樵嫡传弟子。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