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高:集邮太好了!

发表时间:2013/03/13 00:00:00  来源:集邮报  作者:赖景耀  浏览次数:183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程文高:集邮太好了!
    因为集邮,我认识了现任网络集邮研究会(以下简称“网邮会”)会长程文高先生。二十余年来,我们在办展、办刊、办会等邮事活动中合作,并在兰州、广州、济南、洛阳等地多次晤面。2012年冬,我携家人去三亚度假并与邮友在海南、广东“三U”后来到深圳,为的是能与文高叙叙旧。
    人的“年龄”有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眼前的文高,实际年龄已七十有二,但生理年龄却要“小”得多。在深圳他全程陪同我游览,我已感体力疲惫、他却红光满面、健步如飞。更为难得的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心态极佳,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孩提般的热爱,其心理年龄大大地小于实际年龄。在市民中心给我讲深圳市政建设、便民措施时,他告诉我“政策太好了!”;在带我乘坐免费地铁时,他感叹说“交通太好了!”;在遇到车上有人让坐时,他赞叹道“年轻人太好了!”……“太好了!”,表现出文高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感激,也成为他的口头禅。当我们聊起集邮时他下意识地嘣出:“集邮太好了!”,这句朴实而有个性的话,就成了我这篇文章的大标题。
    从爱上邮票到认识集邮
    程文高,1941年出生于浙江永康。1956年到龙泉读书、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1957年,当看到《第一届工人运动会》邮票后,对方寸邮花爱不释手,开始了他的集邮生涯。上世纪80年代是他收集票品最狂热的时期,他利用出差机会,出入于书店、集邮门市部和邮票市场,藏品渐丰。为了读懂邮票,他认真学习邮识,凡是集邮书籍即便价格逾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还订阅了集邮报刊一、二十种,收藏集邮书籍上千册。
    1988年秋天,一个倾盆大雨的夜晚,他叩开了西子湖畔严衙弄8号的黑漆大门,拜访了我国邮坛泰斗张包子俊先生。他遵照张包老“集邮要研究、要编组邮集”的教导,开始编组邮集,他的《普23版式研究》、《名花良药》、《“文章”剪报》等邮集,多次参展并获奖。
    1989年秋,天飞横祸:在程文高出差时,珍藏的邮票、邮品、邮集被小偷全部洗劫一空。在空军英雄高翔等挚友、邮友的开导下,精神支柱差一点被摧垮的他重新振奋了起来。追求集邮之心未泯,他选择了写集邮文章、走集邮研究之路。1990年程文高在《集邮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衡山”邮票为何不能按时发售》,这以后笔耕不辍,邮文不断。1991年至1996年,他在《集邮研究》、《人民邮电》报、《中国集邮》、《集邮报》、《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台湾《集邮界》等集邮报刊上,发表集邮文章500余篇。其中,《提高我国邮集水平的思考》,被全国集邮联入选1993年“邮展战略研讨会”交流;《开放经营,繁荣邮市》被评为1992年全国邮电记协企业报新闻评论类一等奖;《青田石雕与邮票》1993年被浙江省邮协评为学术论文二等奖,连同《论集邮学术研究的普及与提高》被收入浙江省邮协《集邮文选》。《丽水日报》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了他的集邮写作事迹。近年来,程文高连续发表集邮文章,成为引人注目的多产邮文作者,他的《让集邮者尝到网络的好处》等文章,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论说集邮,受到集邮界的广泛关注。
    从办“文展”到办会办刊
    1994年,程文高提前内退。退休后的他没有一般人的失落感,因为自已爱好集邮,有许多工作需要他去做。他庆幸自已身体很好、精力旺盛,于是自筹资金,于当年11月5日起开始了他以调研、宣传集邮为宗旨的“集邮万里行”。他只身一人途经13个省、18个城市。每到一处都与当地邮人谈邮、叙谊、学习、交流,探讨集邮文化。“万里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出发时,龙泉市邮协举行欢送会,邮友们为他壮行,龙泉市电视台进行新闻专访;行进中,各地邮友热情接侍、多方配合,到杭州后还应邀列席了浙江省邮协“四大”;结束后,媒体相继报道,邮友竞相反馈。他因这次万里行被当时集邮界誉为“邮侠”。
    万里行中,程文高萌发出一个想法:搞一次全国性集邮文章展览。因邮展规则规定集邮文献展品必须是出版的书、报、刊,而贴片上的文章是不能参展的,办“文展”无疑为“第一个吃螃蟹”之举,难度可想而知。之后,他潜心投入了文章展品的研究,《江西集邮》连载了他的《文章展品的探讨》,该文对展品的界定、素材的选择、标题的制作、内容的分类、纲要的拟定、展品的评审等十三个部分进行系统、全面地阐述。
    1994年12月,在甘肃封戳研究会、西北师大百花邮票研究会的支持下,“’94兰州·全国首届集邮文章展品邀请展览”成功举办,程文高出任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首届“文展”共展出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位作者的87部作品,计300余框。之后,在北京、武汉又举办了第二、三届“文展”。二届“文展”期间,还举办了“文展”学术研讨会,集邮界知名人士薛少棠、吴凤岗、李鸿远、常增书、马佑璋、葛建亚等出席。首届“文展”在国内产生的影响陆续显露出来:收进《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张林侠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列入《甘肃集邮大事记》(郭静泉、王赫编著,中国邮史出版社)。2006年10月全国集邮联举办《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笔者在《全国首届“文展”评述》(《集邮报》2007年1期)中写道:全国首届“文展”的举办“既是全国邮联改革邮展创新之举,也是国内邮人多年来探索、努力的结果”,文章对三届“文展”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论述和高度评价。
    办完首届文展,程文高继续探索办邮会、出邮刊。1995年,在企业家田世平的资助下,他来到江西永修县负责组建“当代集邮研讨会”。他拟定“促进集邮研究、学术交流,培养新一代集邮家,承前启后,促进我国集邮队伍素质、水平的提高”为该会的宗旨。短时间内就云集了国内众多集邮名家,并陆续发展会员逾千人,成为国内改革开放后,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邮会。
    常言道:邮会无刊不立。程文高深知,当代集邮研讨会的成立,仅仅是将邮界精英与铁杆邮迷聚集起来,为发展集邮搭建起一个平台。但要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份有质量、有特色的邮刊。于是,他建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邮刊的创办工作。経过一番努力,《当代集邮》试刊号(总编田世平、主编程文高)于当年12月问世,郭润康、张恺升、李鸿远、马驎、李毅民等题词祝贺;马佑璋、薛少堂、于宗琪、葛建亚、邵林、郑启五、孔浩鸿等在试刊号上发表了他们的文著。経过三期试刊,《当代集邮》于1996年5月正式创刊,至1998年12月,共出刊19期。由程文高主编的这份邮刊,以它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受到了集邮界的认可,在引导集邮求知和研究,促进集邮事业发展上,为中国集邮史留下了难忘的一笔,被收进《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
    从网络邮刊到网络邮会
    进入二十一世,网络集邮迅猛发展。思想前卫、爱学习肯钻研的程文高,有了给自己“充电”的紧迫感,决心学习电脑,努力跟上时代潮流。2004年,他在广州老年干部大学电脑班报了名,当起了“花甲学生”。由于他的勤学、认真,很快学会并能上网查询、文挡写作、图片处理及电子邮件等使用技能。从2006年起,他利用电脑撰写集邮研究文章十余篇,先后在《集邮报》、《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上发表。这期间他还在通信部落网和新浪网上建立“程文高的集邮博客”,让集邮界看到了一个“时代弄潮儿”的程文高。
    2006年下半年,网络集邮者推举程文高牵头筹建“网络集邮研究会”,他欣然接受。郭润康、王新中、邵林、郑启五和我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分外关注,表示热情支持。这期间我与他在网上频繁交换意见,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通信公社网上有一个集邮博客圈,大家商定利用这个平台创办一份网络邮刊,推举程文高担任主编。文高要我为邮刊取名并担任顾问,我建议用“当代网邮”为刊名,后郭润康先生提出用“博客论邮”,他信中阐述:“博客是主题,内容为集邮。用‘论’字比较广阔,又带有学术气氛”,大家釆纳了郭老的建议。2007年1月1日,电子版网络邮刊《博客论邮》诞生了。《博客论邮》为月刊,至今共出版76期。2007年6月初,当“网邮会”会员达到100人时,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网上进行,网络集邮研究会宣告成立,程文高当选为第一届会长。
    “网邮会”成立后,程文高更忙了。为了促进邮会的发展,在顾问们的指导和广大会员的努力下,创造性地开展了多样形式的网络集邮活动:2008年在网上举办“迎奥运集邮征文”;汶川大地震后发动会员向灾区同胞捐款15000余元;2009年举办网络一页邮集比赛;2010年与《中国集邮报》联合举办“我与网络集邮”征文;2011,开展“我心爱的集邮品”征文并与《中国集邮报》联合举办“网络集邮灯谜竞猜”;2012年与《集邮报》联合举办“青少年网络集邮知识竞赛”。为了调动会员的参与性,利用上海世博会、洛阳世展契机,组织会员参观并开展联谊活动。网邮会还多次开展评选十佳会员、十佳博文、十佳建议活动,在开展“网邮会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大讨论基础上,2011年建立了“网邮会可持续发展基金”,为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近年来,“网邮会”建立起了独立网站和“网邮会”集邮论坛,搭建了会员网上交流的平台。目前,网邮会会员已达650多人,网站、论坛上活跃着网络集邮爱好者3500余人。
    从钟爱集邮到感恩集邮
    程文高钟爱集邮,因为集邮,他得到了享受和快乐,学到了许多知识,拥有了真诚的邮友,感受到浓浓的邮情。2009年10月他在《集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感恩集邮》。在他看来,“感恩集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理念,更是多年如一日的行动。
    《青田石雕》邮票首发日,他携精心制作的数百套首日封,赶赴青田盖戳并向邮友实寄;发行《复旦大学百年》邮票前,他汇款给上海“网邮会”会友,委托他们给每位“网邮会”会员赠送原地实寄封;2011年他年届七十,购买了500枚明信片分寄邮友,让大家分享他的快乐。这类自掏腰包给邮友寄发特色邮品在集邮界已不是新鲜事,但程文高不求回寄,纯为向邮友表示“感恩”,并且一直要作下去的精神还是不容易的。据不完全统计,仅为了不收会费的“网邮会”开展工作,他捐出的款项已达3000元以上。
    程文高感恩集邮一直贯穿在他的集邮实践中。1995年受聘组建当代集邮研讨会、主编《当代集邮》时,聘请单位提出给他发原单位同等月工资600元,而他坚持只要275元的编辑费;1997年,资助方出现困难,他于1998年移师广州,继续办会办刊,出刊4期后,由于种种原因,新投资者终止合作。程文高没有离开广州,想编完当年的最后两期《当代集邮》。当时的他一无资金,二无场地,困难重重,应聘在一个公司打工,生活才有了着落。1999年初,他向公司告假两月,放弃了4000余元的收入,自筹资金集中精力编刊,终于编印出休刊特大号,保持了《当代集邮》的完整性。
    在“网邮会”的组会办刊中,程文高饱尝了苦辣酸甜,至今“网邮会”还流传着“程会长背上电脑办邮会”的故事:2007年初正值“网邮会”紧张筹备时,他收到珠海一家企业的聘请书,为了生存,又为了不影响邮会的筹办和邮刊的编务,他背上电脑赴珠海上班。既要工作挣钱,又要无偿干邮事,矛盾重重,不到一月他仍然选择了集邮,辞去了工作。2008年,岳母病卧不起,文高又背上电脑渡过琼州海峡,在海口一边服侍病人,一边办会办刊,邮事家事两不误。
    2011年程文高步入古稀,在当年召开的网邮会“二大”上,他提出了不再担任会长的请求,我也希望代表们为他“减负”。但是,程文高仍以高票当选为二届会长。会员再次选择了他,是对他的肯定、信任、期望,程文高深受感动,暗中定下了一个计划:在继续搞好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培养年轻的领导班子,尽快让他们举旗担纲。

    现在,程文高一如既往热心集邮、仗义疏财、乐于奉献、感恩集邮、感恩社会。在深圳期间,我亲眼看到程文高正在为小区策划、筹备成立业主委员会之事四处奔波,他为公益事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其精神再一次感动了我,于是有了这篇文字。

    ( 作者简介:赖景耀,系兰州西北师大教授、全国集邮联会士、国家级邮展评审员。2012年12月专程来深圳会晤程文高先生,回兰州后写下此文。2013年3月13日,在《集邮报》专版刊发。)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版权所有:藏家世界(微信公众号) QQ:228729911  QQ群:290837045(藏家)

鄂ICP备202100032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682号